① 爐石的那個bill為什麼叫方丈
樓主您好
wtybill簡介
簡單介紹一下,bill的ID是wtybill,不管美服國服歐服一律都是這個ID,wty是名字縮寫,也是大家經常玩的梗之一(溫太醫,溫庭筠,梧桐雨,等等),但是嫂子發過官方說明,叫我太硬。昵稱是傑尼龜(長得像),方丈(頭發被嫂子理得很短)。現在和小傑尼龜還有嫂子在紐約長島性福的生活在一起。主玩美服,主玩術士卡組,輔以其他主流卡組,痛恨毒瘤卡組,大王術實力頂尖,曾打到過美服第二(方丈說過打到第二之後連續贏了幾把還是第二,所以就不打了),還有,不吹不黑方丈的咆哮德比賽絞肉機,手牌獵宇宙第一。
bill是個很隨和的人,雖然經常眼裡揉不得沙子,雖然給人一種賤賤的感覺,但是真的是一個很平易近人的人。bill直播間人數多起來之後,直播間氛圍越來越熱鬧,bill也經常跟彈幕互動,開彈幕的玩笑,大家也給bill起了方丈和傑尼龜的外號,bill都欣然接受,還經常自黑。bill報名比賽的網站需要上傳頭像,bill就自黑說這頭像我應該掛個袈裟上去。人多起來之後自然噴子和帶節奏的人都來了,bill對這些人都是零容忍的態度,直接封禁9999小時,或者乾脆直接禁止進入直播間,而且封禁穩准狠,手速極快,藏身刷屏彈幕之中的噴子也會被bill抓出來吊打。於是大家就開始說方丈這人心眼小(現在變成了馬眼小,都是bill太污的原因,彈幕都一起變污了),得罪了方丈還想跑?當然這些都是大家開玩笑的話,噴子都封掉之後,bill直播間現在的彈幕友善度真的是直逼1024,沒有吵架,沒有撕逼,沒有節奏,只有大家一起黑方丈,方丈調侃大家。雖然bill經常會封禁一些垃圾廣告,但是bill幾乎從來不封別的直播間過來蹭人氣打廣告的,大家說要封廣告,bill看到這樣的就說,這些廣告我就不封了,都是直播的,都希望自己漲漲人氣。
bill名言:你們看我屌嗎?彈幕齊聲:不看
bill表達高興:屌都笑歪了
別人表示感謝,bill:多泄
對面崩盤,無奈點出投降,bill哈哈大笑說道:吞糞自盡吧少年。
bill出現失誤後:呵呵呵呵呵(魔性笑聲),讓大家賤笑了。
選了一把jjc的牌:來,咱們先搞幾把。
分析了幾種打法作出選擇後:這些都是無所屌味的。
bill很少唱歌,但是唱過《不在聯系》里一句:要怪就怪當初沒在一起,bill會唱成要怪就沒你沒有大咪咪【污的不行的方丈。
bill還唱過:今天是個好日子,喜歡的姑娘都能日(不過方丈還是喜歡空姐屁股)
沒打過對面:賤人!
bill打牌從不BM,大家問為什麼:做人留一線,見後好相日
② 為什麼男生的尿道口稱作「馬眼」
之所以把尿道口稱為「馬眼」?據有些人研究,這是一個外來詞。英語中,菊花一詞為asshole,尿前屎後,那麼尿道的英文就是asshole反過來念,horseeye,翻譯成中文就是馬眼了。
③ 的盧馬有關的故事
【的盧馬介紹】
的盧馬是額上有白色斑點的馬,古人認為這種馬妨主。劉備憑的盧馬脫險,被傳誦為義馬救主。後一般以「的盧馬」形容快馬。辛棄疾《破陣子》:「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
【歷史典故】
這匹馬原為劉表手下降將張武所有,後來張武造反,走投無路的劉備正好以同為皇室宗親的身份與劉表認了親戚並投靠劉表,這個時候便主動請纓親征。等到短兵相接,劉備望見張武坐騎「極其雄俊」,大為贊賞贊曰:「此必千里馬也」,趙雲即時領會了主公的意圖,挺槍而出,「不三回合」,便斬將奪馬。等到凱旋班師,劉表見了這匹馬,也禁不住贊不絕口。劉備正愁無一報答劉表,於是欲將此馬送給劉表。不料,劉表謀士蒯越認為此馬「眼下有淚槽,額邊生白點,名為『的盧』,騎則妨主。」還說「張武騎此馬而亡」就是證明,嚇得劉表趕緊找借口還給了劉備,於是這匹戰馬又跟隨了劉備。劉表的幕賓伊籍將此馬「妨主」的消息透露給了劉備,劉備卻不予採納。後來蔡瑁欲設計謀害劉備,伊籍又向劉備報信,劉備慌忙從酒席中逃走,騎上的盧卻是慌不擇路走錯了路,結果便來到了檀溪。前是闊越數丈的檀溪後是追兵,劉備在這個時候才想起伊籍的盧妨主的勸告,一邊瘋狂地抽打著的盧一邊大叫:「的盧,的盧!今日妨吾!」那馬忽然從水中涌身而起,一越三丈,飛上對岸,完成了的盧最富傳奇意義的演出。這之後劉備更加不相信「的盧妨主」的預言了,對這匹救命的寶馬無限珍愛,後來出兵入蜀之際因見龐統坐騎老弱,為了顯示自己對龐統的重視而將自己珍愛的寶馬的盧贈送給了龐統。誰知龐統無福消受,剛騎上的盧便被敵人當作劉備在落鳳坡被亂箭射死,從此後的盧馬也失去了蹤跡。
。。。。。
【釋源】
《三國志》裴松之注。《三國志·蜀志·先主備傳》:「荊州豪傑歸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陰御之。」裴松之注引粻窢綱喝蕺估告台梗郡《世語》:「備屯樊城,劉表禮焉,憚其為人,不甚信用。曾請備宴會,蒯越、蔡瑁欲因會取備,備覺之,偽如廁,潛遁出。所乘馬名的盧,騎的盧走,墮襄陽城西檀溪水中,溺不得出。備急曰:『的盧,今日危矣,可努力。』的盧乃一踴三丈,遂得過。」
④ 收集眾多稱呼的來歷.
親屬稱謂
古代將凡血緣相近的同姓本族和異性外族都稱作親屬。具體稱謂如下:
祖 (王父、祖父)父之父。祖母、王母、父之母。(曾祖父、母)祖之父、母。(高祖父、母)曾祖之父、母。(上五世即從本位起,上及父、祖、曾祖、高祖)
孫子之子。
曾孫 孫之子。
玄孫 曾孫之子。
來孫 玄孫之子。(下五世指從本位起,下主立孫)
世父(伯父)父之兄。
叔父 父之弟。
世母(伯母) 世父之妻。
叔母(嬸) 叔父之妻。
姑(姑母) 父之姊妹。
姑父 姑之夫。
從祖祖父(伯祖父、叔祖父) 父之伯叔。
從祖祖母(伯祖母、叔祖母) 父之伯母、叔母。
從祖父(堂伯、堂叔) 父之從兄弟。
從祖母(堂伯母、堂叔母) 從祖父之妻。
族曾祖父(族曾王父)祖父的伯叔。
族曾王母祖父的伯叔之妻子。
族祖父(族祖王父)族曾祖父之子。
族父族祖父之子。
族兄弟族父之子。
嫂兄之妻。
弟婦弟之婦。
從子(侄)兄弟之子。
從女(侄女)兄弟之女。
從孫兄弟之孫。
甥(外甥)姊妹之子。
私姊妹之夫。
女婿(子婿、婿)女之夫。
中表(姑表)父之姊妹之子女。
外祖父(外王父)母之父。
外祖母(外王母)母之母。
外曾王父外祖父之父。
外曾王母外祖父之母。
舅(舅父)母之兄弟。
舅母(妗子)舅之妻。
從母(姨母、姨)母之姊妹。
姨父姨母之夫。
中表(姨表)姨之子女。
從母兄弟、從母姊妹(姑表兄弟姊妹、姨表兄弟姊妹)母之兄弟姊妹的子女。
外舅(岳父、岳丈、丈人、泰山、岳翁) 妻之父。
外姑(岳母、丈母、泰水)妻之母。
姨(姨子)妻之姊妹。
妻侄妻之兄弟之子。
舅(嫜、公)夫之父。
姑(婆)夫之母。
姑嫜、舅姑 即夫之父母(俗稱公婆)。
伯叔(大伯、大叔子) 夫之兄弟。
小姑子夫之妹。
娣婦夫之弟婦。
姒姆夫之嫂。
娣姒、妯娌古之弟婦與嫂的簡稱。
婭、連襟(襟兄、襟弟)、兩喬兩婿互稱。
古今親屬稱謂雜談
如何稱呼自己的親屬,在稱呼自家的親屬時,我們常會聽到或見到「家、舍、亡、先、犬、小」這幾個字。
家 是用來稱比自己輩分高或年長的活著的親人,含有謙恭平常之意。如稱己父為家父、家嚴,稱母為家母、家慈,稱丈人為家岳,祖父為家祖,以及家兄、家嫂等等。
舍 是用來謙稱比自己卑幼的親屬,如舍弟、舍妹、舍侄、舍親,但不說舍兒、舍女。
先 含有懷念、哀痛之情,是對已死長者的尊稱,如對已離世的父親稱先父、先人、先嚴、先考,對母尊稱先母、先妣、先慈,對祖父稱先祖,等等。
亡 用於對已死卑幼者的稱呼,如亡妹、亡兒。對已故的丈夫、妻子、摯友,也可稱亡夫、亡妻、亡友。
犬 舊時謙稱自己年幼涉世不深的子女,如犬子、犬女等。
小 對人常用來稱己一方的謙詞,如自稱自己兒女為小兒、小女等。
六親
六親即六種親屬。對六親的說法,歷來眾說紛紜,大致有以下幾種,一說指父子、兄弟、姊妹、甥舅、婚媾、姻婭。二說指父子、兄弟、夫婦。三說指父母、兄弟、妻子。四說指父母、兄弟、以父兄弟、從祖兄弟、從曾祖兄弟、同族兄弟。五說指父、母、兄、弟、妻、子,是現代比較通行的說法,現代漢語中六親也泛指親屬。
古代兄弟排行稱謂
古代以伯、仲、叔、季來表示兄弟間的排行順序,伯為老大,仲為老二,叔為老三,季排行最小。父之兄稱「伯父」,父之次弟稱為「仲父」,仲父之弟稱為「叔父」,最小的叔叔稱「季父」,後來父之弟都統稱為「叔父」。
古今妻子稱謂 我們現在稱男人的配偶為妻子。而從古至今,對妻子的稱呼竟有近四十種之多。
小***細*** 最早是稱諸侯的妻子,後來作為妻子的通稱。
皇後 皇帝的妻子。
梓童 皇帝對皇後的稱呼。
夫人 古代諸侯的妻子稱夫人,明清時一二品官的妻子封夫人,近代用來尊稱一般人的妻子,現在多用於外交場合。
荊妻 舊時對人謙稱自己的妻子,又謙稱荊人、荊室、荊婦、拙荊、山荊。賤荊,有表示貧寒之意。
娘子 古人對自己妻子的通稱。
糟糠 形容貧窮時共患難的妻子。
內人 過去對他人稱自己的妻子。書面語也稱內人、內助。尊稱別人妻稱賢內助。
內掌櫃的 舊時稱生意人的妻子為「內掌櫃」,也有稱「內當家」的。
太太 舊社會一般稱官吏的妻子,或有權有勢的富人對人稱自己的妻子為「太太」,今有尊敬的意思,如「你太太來了」。
妻子 指的是妻子和兒女。早期有「妻子」、「妻室」,也單稱妻,有的人為了表示親愛,在書信中常稱賢妻、愛妻。
老伴兒 指年老夫妻的一方,一般指女方。
娘兒們、婆娘、婆姨 有些地方稱妻子為娘兒們,或婆娘,或婆姨。
堂客 江南一些地方俗稱妻子為堂客。
媳婦兒 在河南農村普遍叫妻子作媳婦兒。
老婆 北方城鄉的俗稱,多用於口頭語言。
老愛 因稱老婆太俗,稱愛人拗口,所以取折衷的辦法叫老愛。
繼室續弦 妻死後又另娶的。
家裡 屋裡人、做飯的,都是方言對妻子的稱謂。
女人 一些農村稱妻子為女人,或孩子他娘。
愛人 男女互稱。
右客 湖北鄂西山區對妻子的一種稱呼。
伙計、搭檔 現代都市對妻子的俗稱。
另外,舊時對妾的稱呼有「側侄」、「偏房」、「小星」、「加夫人」、「婦***」等。
古今對丈夫的稱謂
我們對女子的配偶稱作丈夫。此外對丈夫的稱謂還有丈人、***、外子、官人、老公、愛人、當家的、前面人、掌櫃的、外面人、郎***、老伴、老頭子、那口子、男人、老愛、那位老闆等。
古今對父母的稱謂 父母又稱高堂、椿萱雙親、膝下、考妣等。
古今對夫妻的稱謂 夫妻在古今稱謂有結發、鴛鴦、伉儷、配偶、伴侶、連理、秦晉、百年之好等。
「鴛鴦」原指兄弟,我國古代曾把鴛鴦比作兄弟。鴛鴦本為同命鳥,雙棲雙宿,所以古人用它來比喻兄弟和睦友好。後用鴛鴦來比夫婦,始於唐人盧照鄰。
我國古代,年少之時結為夫妻,稱為結發。後因以「結發」為結婚,指原配夫婦。
「丈夫」小考
丈夫在古代並非指女子的配偶。古代男子二十歲時,舉行冠禮,稱為丈夫,這是一種古時禮儀。另外,古代把身長八尺的魁梧男子稱作丈夫。在春秋戰國之交,「丈夫」的詞義擴大了,不僅指成年的男子,而且還指男性的小孩,甚至男嬰。
「娘子」小談
娘子是丈夫對妻子的一種愛稱,在元代以前,稱妻子為「娘子」是不對的。宋代之前,「娘子」專指未婚的少女,意同今天的姑娘。
到了唐代,唐玄宗寵愛楊貴妃,楊貴妃在後宮中的地位無與倫比,宮中號稱為」娘子」。這里的娘子,顯然已不是指少女了,但也不能理解為是對妻子的稱呼。
到了元代,社會上已普遍稱呼已婚婦女為「娘子」。到了明代,一般習慣稱少婦為「娘子」,而且帶有嬌愛的味道。
隨著稱妻為「娘子」的流行,一般婦女也就稱為某娘了,如稱接生婆為「老娘」,稱巫婆為「師娘」,稱妓%¥#^%%女為「花娘」,稱男女關系不清的女人為「夫娘」,以及鄙稱婦女為「婆娘」等等,通稱她們為「娘們」。
丈人
「丈人」現在通常指稱岳父。但在古代「丈人」就不僅指岳父了。「丈人」主要有四種說法:其一,「丈人」是對老者和前輩的尊稱;其二,「丈人」指家長或主人;其三,「丈人」是女子對丈夫的稱呼;其四,「丈人」代表岳父。
「連襟」趣話 在我國民間,通稱姐妹們的丈夫為「連襟」,「連襟」的來歷與我國著名的詩人杜甫、洪邁有關。
較早在筆下出現這個詞語的是杜甫。他晚年寓居川東,結識了當地一位姓李的老頭子,敘論起來,兩家還是拐彎抹角的親戚。兩人很合得來,三天兩頭書信往來或一起聊天喝酒,後來杜甫要出峽東下湖湘,寫了首《送李十五丈別》的詩,回憶敘述結交經過,有一句是「人生意氣合,相與襟袂連」。這只是形容彼此關系密切,它還沒有後來的那種關系。
北宋末年,洪邁有個堂兄是石泉州的幕賓,不很得意,妻子的姐夫在江淮一帶做節度使,寫薦書推薦去京城供職,洪邁這位堂兄很感激,托洪邁替寫了一份謝啟,裡面便有「襟袂相連」一句。可見宋朝時,「連襟」這個稱謂就已通行,並具有與現在相同的內容了。
岳父、岳母稱呼的由來
古代帝王常臨名山絕頂,設壇祭天地山川,晉封公侯百官,史稱「封禪」。唐玄宗李隆基一次「封禪」泰山,中書令張項做「封禪使」。張把女婿鄭鎰由九品一下提成五品。後來玄宗問起鄭鎰的升遷事,鄭鎰支支吾吾,無言以對。在旁邊的黃幡綽譏笑他:「此乃泰山之力也。」玄宗才知張項徇私,很不高興,不久把鄭鎰降回原九品。後來,人們知道此事,就把妻父稱「泰山」。又因泰山乃五嶽之首,又稱為「岳父」,同時,又把妻母稱為「岳母」。
「東床」的緣來
東床指女婿。東晉時郗鑒讓門人到王導家去物色女婿。門人回來說:「王家少年都不錯,但聽得消息時,一個個都裝出矜持的樣子,只有一個年輕人,袒腹東床,只顧吃東西,好像沒聽到我們說話一樣。」郗鑒一聽忙說:「這個人正是我要物色的好女婿!」這個年輕人就是後來的D書法家王羲之。以後,人們就稱女婿為「東床」。
古代年齡稱謂
據查,「米壽」一詞是指人「八十八歲」,用的是「拆字法」。細心的讀者一定可以發現,「米」字拆開,不正是「八十八」嗎?中國古代對人的年齡有很多稱謂,「米壽」是其中之一,但並不常見,還有很多更為常見的稱謂,在此向有興趣的讀者做一個大致的介紹,以供參考。
襁褓,原意是包裹嬰兒的被子和帶子,借指不滿周歲的嬰兒;指幼年時期(大致二到七歲)的稱謂則有:孩提、總角、垂髫、黃口等等。孩提為「兒童、幼兒」的意思;「總角」表示「小孩子把頭發紮成髻」,所以也用來指「幼年」;「垂髫」和「總角」的意思相仿;「黃口」的原意指「雛鳥的嘴」,借指「小孩子」,我們常用「黃口小兒」形容一個人的年幼無知。男子成年要「加冠」,女子成年要「戴上簪子」,所以「及冠」就指男子二十歲,「及笄」就指女子十五歲。另外,由於二十歲的男子還沒有達到壯年,所以又用「弱冠」指男子「二十歲左右」。
孔老夫子在敘述自己生平時說了一句話,「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 矩。」這句話實在是太有名了,所以就有了「志學之年」、「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天命之年」、「耳順之年」等一系列稱謂。同樣,「詩聖」杜甫的一句「人生七十古來稀」又把「古稀」和「七十歲」聯繫到了一起。以前的吹毛求疵還談到過「花甲」指「六十歲」,而超過七十的年齡,還有一些專用的稱謂,如鄭先生提到的「米壽」指「八十八歲」,「耄耋」指「八九十歲」,「期頤」則指「一百歲」,「壽登期頤」就是對老人長壽的美好祝願。
總角:指童年。
語出《詩經》,如《詩·衛風·氓》「總角之宴」,又《齊風·甫田》「總角兮」。以後稱童年為「總角」。陶淵明《榮木》詩序:「總角聞道,白首無成。」
垂髫:指童年。
古時童子未冠,頭發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賦》:「被褐振裾,垂髫總發。」
束發:指青少年。
一般指15歲左右,這時應該學會各種技藝。《大戴禮記·保傅》:「束發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
及笄:指女子15歲。
語出《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謂結發而用笄貫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歲。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稱「待字」。
語出《後漢書·曹皇後記》「小者待年於國」。以後稱女子待嫁的年歲為「待年」。《文選·宋文皇帝元皇後哀策文》:「爰自待年,金聲夙振。」
弱冠:指男子20歲。
二、古代君主的稱謂、探源
古代君主的稱謂。夏、商、周代,天子的正號是王,如周武王即可被稱天子;在秦漢至清代,天子則稱皇帝。所謂「天子」,意指君主君臨天下,猶天之子,如《禮記.曲禮下》:「君天下曰天子」;《尚書.洪範》:「天子作民父母,以為天下王」;《白虎通.爵》:「王者父天母地,為天之子也。」總之是為君主專制的神聖,合法性而造說。
古代的諸侯和封建帝王常常自稱「孤」、「寡人」、「不穀」。「孤」,謂自己不能得眾;「寡人」即「寡(少)德之人」;「不穀」,可以養人,為善物,不穀即不善。這些都是君主的謙稱。《老子》說:「貴必以賤為本,高必以下為基,是以候王自為孤、寡、不穀。」顯然在「自謙」的背後,隱藏著籠絡人心,以求鞏固一己統治的目的。
「朕」,在古代為大家通用的第一人稱代詞,相當「我」。如愛國詩人屈原在《離騷》首句中雲:「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遂成帝王自稱的專用詞,別人是不準再用的。
「天子」,「天子」即「天之驕子」,他擁有的權利是上天所賦予的,因此「天子」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
「萬歲」,約始約戰國,盛行於秦漢。「萬歲」一詞本是人們於喜慶時的歡呼語。如《戰國策.齊策》記馮諼替孟嘗君燒掉債券,「民皆呼萬歲」。秦漢以後,臣子朝見國君,拜恩慶賀,以呼「萬歲」為常,遂成為帝王之代稱。
「陛下」本指侍衛在宮殿台階下的國君近臣或侍衛人員。群臣與天子言,不敢直呼天子,恐有瀆聖顏,故呼其身旁侍衛之人以傳達。「陛下」遂成為對國君的尊稱。至今人們仍用這些詞彙來尊稱外國國家首腦,但只限於外交場合了。
古代對帝王稱「君主」,又簡稱「君」。君字古體從「群」字,意即「群下之所歸心也」(《白虎通》.號篇)。君字的本意,說明了國君是從原始的部落群體發展而來的,隨著私有制和國家的產生,原來部落首領逐漸成為以階級壓迫為基礎的國家元首,而具有了至高無上的地位,如《尚書.益稷》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庶哉。」這里「元首」即指君,股肱指臣;《漢書.丙吉傳》更稱「君為元首」,《說文》釋君曰:「君,尊也,從尹發號故從口。」「君」字意義的這種變化,反映了「君」從作為「群下之所歸心」的部落首領,轉變為國家最高統治者的歷史過程。
與君主有關的用語;君主即位叫「踐阼」、「踐祚」、「登極」、「登庸」、「御極」。皇帝發出的指示,「命為制,令為詔」,後也稱「旨」或「聖旨」、「玉音」,全部具有法律效力。皇帝的文告稱「皇榜」。清代皇帝的批示或文書稱「硃批」、「朱諭」、「上諭」。臣下諂頌皇帝的詔令為「絲綸」、「綸音」。皇帝的容貌稱「龍顏」、戴的帽子稱「冕」,穿的衣服稱「龍袞」,亦稱「龍裷」、「龍袍」。皇帝乘的車稱「輦」,外出稱「行幸」。皇帝所作所為與所用之物稱「御x」.皇帝直接參與或授意的行為稱「欽」,所用之印稱「璽」。侍奉皇帝稱「尚」,如「尚衣」、「尚食」、「尚書」。皇帝死了稱「駕崩」,墳墓稱「陵」。
三、我國古代貴婦人的稱謂
在古代,我國的婦人也有著三六九等之分。就貴婦人而言,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夫人——在周代「天子之妃曰後,諸侯曰夫人」。到漢代,列侯的妻子稱「夫人」,列侯死,子復為列侯,稱「太夫人」。漢代皇帝的妾也稱「夫人」。唐代諸王的母或妻及妃,文武官一品和國公的母或妻及妃為「國夫人」;三品以上官員的母或妻為「郡夫人」。宋一品、二品官員之妻皆封「夫人」。清代則封宗室貝勒至輔國將軍之妻為「夫人」。在古代,「夫人」有時也是對婦女的一種敬稱。現在,「夫人」一詞已常被用來作為朋友間問候的客套詞。
淑人——宋徽宗時定製。文官正、從三品的祖母、母、妻各封淑人。明清制三品及宗室奉國將軍之妻為淑人。
碩人——婦人封贈之號。宋政和初年定命婦等級,大夫以上封碩人。
令人——宋制,內命婦有奉恩令人等封號,為正六品。外命婦之號有九等,令人居第五等,大、中大夫以上的妻子封令人。
恭人——在令人之下,自中散大夫以上至中大夫之妻封之,充為六品。明清為四品官之妻的封號。清又以奉恩將軍之妻為恭人。
宜人——宋代正和年間始有此制,文官自朝奉大夫以上至朝議大夫,其母、妻封宜人;武官官階相當者同。元明後,改依其子或夫官品受封,元代七品封宜人,明清五品封宜人。
安人——在宜人之下,自朝奉郎以上至朝散大夫之妻封之。明清則為六品官之妻的封號。
孺人——據《禮記。曲禮下》記載:「天子之妃曰後,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婦人,庶人曰妻」。宋代為通直郎以上之母或妻的封號,則為七品官母或妻的封號。舊時也通用為奴人的尊稱。
上述貴婦人的稱謂,按宋代政和二年定命婦的等級由下而上的排列是:孺人、安人、宜人、恭人、令人、碩人、淑人、夫人。
四、中華女性稱謂
自古至今,中國女性為中華民族的繁衍和進步,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贏得了廣泛的尊敬和愛戴。由此,在古籍詩文中出現了許許多多對她們的尊稱、敬稱,美稱和雅稱。
「女士」,源於《詩經》「厘爾女士」,孔穎達疏「女士,謂女而有士行者」,比喻女子有男子般的作為和才華,即對有知識、有修養女子的尊稱。
「女流」,《儒林外史》第41回記載:「看她是個女流,倒有許多豪傑的光景。」這是對舊時女人的泛稱。
「女郎」,古樂府《木蘭辭》中有「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之句。寓有「女中之郎」的壯志之意,也是對年輕女子的代稱。
「巾幗」,源自《晉書》,是古代婦女頭上的裝飾物,藉以代表女性。當時諸葛亮伐魏,多次向司馬懿挑戰,對方不應戰,諸葛亮便把婦女的頭飾遺下,以此辱笑他不如一個女人。後來,人們常把婦女中的英雄豪傑稱之為「巾幗英雄」。
「女史」,指古代有學問並當過掌管宮廷王後禮儀、典籍、文件工作官員的女子。
「裙衩」是古代婦女的衣著裝飾,泛稱女性。多在小說、戲劇中出現此詞。《紅樓夢》第1回:「我堂堂須眉,誠不若彼裙衩。」「淑女」,指溫和善良美好的女子,文學作品中常見此稱謂。《詩經·周南·關睢》:「關關睢鳩,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妙齡少女」,指正值青春年華的女子。「絕代佳人」,指當世無雙的美人。
「燕趙多佳人,美者顏如玉」,故對年輕美麗的女子總是冠以「玉人」、「璧人」、「佼人」、「麗人」、「玉女」、「嬌娃」、「西施」、「尤物」、「青娥」等稱。
「掃眉才女」,指有文才的女子。
「不櫛進士」,指才華橫溢的女子。
「冶葉倡條」,指輕狂嬌艷的女子。
「軟玉溫香」,指溫柔年輕的女子。
「道旁苦李」,指被人拋棄的女子。
「小家碧玉」,指小戶人家的美貌女子。古樂府《碧玉歌》有「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貴德」之句。
美麗而堅貞的婦女被稱為「羅敷」。
貌丑而有德行的婦女被稱為「無鹽」。
尊稱別人的女兒為「千金」、「令媛」、「女公子」。
稱別人的妻子為「太太」、「夫人」,此外還有「會閫」、「室人」、「令間」之稱。稱自己的妻子為「賤內」、「內子」、「內助」、「中饋」、「糟糠之妻」等等。
在女子稱謂中,「母親」是最偉大而高尚的。清《冷廬雜識》中載:《爾雅》對母親稱「妣」,《詩經》稱「母氏」,《北齊書》稱嫡母為「家家」,《漢書》列侯子稱母為「太夫人」。其他記載還有:帝王之母稱「太後」,官員之母稱「太君」,一般人之母稱「媽媽」。
五、我國古代教師的稱謂
由於學校名稱的繁雜,受教育的對象不同,在我國古代的各個不同歷史時期,對教師的稱謂不盡相同。
夫子 《始語·子張》:「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起先孔子的門徒尊稱孔子為夫子,後來夫子成為對教師的尊稱。
師 泛指老師、教師。韓愈《師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師傅 老師的通稱。《穀梁傳·昭公十九年》:「羈貫成童,不就師傅,父之罪也。」
師保 古時擔任教導貴族子弟的官,有師有保,統稱「師保」。
《禮記·文王世子:「師也者,教之以事,而諭諳德也;保也者,慎其身以輔翼之歸諸道者也。」
先生 老師 《禮記·曲禮上》:「從於先生,不越路而與人言。」鄭玄註:「先生,老人教學者。」韓愈《進學解》:「國於先生晨入大學。」
宗師 掌管宗室子弟訓導的官員。《漢書·平帝記》:「其為宗室自太上皇以來族親,各以世氏、郡國置宗師以糾之,致教訓焉。」
老師 教授學生的人。金元好問《示侄孫伯安詩:「伯安入小學,穎悟非幾兒,屬句有夙性,說字驚老師。」明清兩代生員和舉子對主試的座主和學官稱「老師」。
教習 學官名。明代選進士入翰林學習,稱庶吉士,命學士一人任教,稱為教習。清末興辦學堂,其教師也沿襲教習。
教諭 宋代在京師設立的小學和武學中的教官。元明清縣學皆置教論,掌文廟祭把,教育所屬生員。
教授 宋代除宗學、律學、醫學、武學等置教授傳授學業外,各路的州、縣學均置教授,掌學校課試等事。元代諸路散府及上中州學校和明清的府學亦置教授。清江藩《國朝漢學師承記》:「自以不習吏事,就教職,選授江南府教授。」
助教 國子監教師,西晉咸寧二年(公元276年)立國子學,始設助教,協調國於博士傳授儒家經學。
學博 唐代府郡置經學博士一人,以五經教授學生,後泛稱教官為「學博」。清代它又成為州縣學官的別稱。
學正 宋元明清國子監所屬學官,協助博士教學,並負訓導之責。元代路、州、縣及書院也設學正,明清州學設學正,負責教育所屬生員。
學錄 宋元明清時國子監所屬學官。掌執行學規,協助博士教學、元代路學設學錄,協助教授教育所屬生員。
學官 又稱「教官」。指中國舊時主管學務的官員和官學教師。
監學 清代中等學堂以上設監學;掌稽察學生出入。考察學生功課勤惰等事。
司業 隋以後國子監設司業協助祭酒掌儒學訓導之政。歷代沿置,為學官,至清末廢。宋濂《送東陽馬生序》:「司業博士為之師。」
祭酒 漢平帝時始置六經祭酒。後置博士祭酒,為博士之首,屬大學中教言(主管官)。隋唐以後稱國於監祭酒,至清末廢。
學政 宋代太學的教官。《宋史·汪解傳》:「熙寧大學成,分錄學政。」
講郎 講授經書的官員。《後漢書·儒林傳》:「又識高才生受《古文尚書》、《毛詩》、《穀梁》、《左氏春秋》,雖不立學官,然皆擢高第為講郎。」
太保 指太子太保,為輔導太子的官,也稱太師太傅
【特殊稱謂】主要有以下四種: (1)百姓的稱謂。常見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蒼生、黎元、氓等。 (2)職業的稱謂。對一些以技藝為職業的人,稱呼時常在其名前面加一個表示他的職業的字眼,讓人一看就知道這人的職業身份。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廚師,表明職業。《師說》中的「師襄」和《群英會蔣干中計》中提到的「師曠」,「師」,意為樂師,表明職業。《柳敬亭傳》中的「優孟」,是指名叫「孟」的藝人。「優」,亦稱優伶、伶人,古代用以稱以樂舞戲謔為職業的藝人,後亦稱戲曲演員。 (3)不同的朋友關系之間的稱謂。貧賤而地位低下時結交的朋友叫「貧賤之交」;情誼契合、親如兄弟的朋友叫「金蘭之交」;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叫「刎頸之交」;在遇到磨難時結成的朋友叫「患難之交」;情投意合、友誼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從小一塊兒長大的異性好朋友叫「竹馬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輩份不同、年齡相差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於身份、形跡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貴賤的變化而改變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車笠交」;在道義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見過面的朋友)。 (4)年齡的稱謂。古人的年齡有時不用數字表示,不直接說出某人多少歲或自己多少歲,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的稱謂來代替。 孩提是指二三歲之間,還在襁褓里的幼兒。也寫成「孩抱」。《孟子·盡心上》中有「孩提之童」。 垂髫是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髫,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發)。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有「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黃口是指十歲以下。《淮南子·汜論訓》中有「古之伐國,不殺黃口」。 總角是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發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陶淵明《榮木詩亭》「總角聞道,百首無戍」。 豆蔻是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初夏還不是盛夏,比喻人還未成年,故稱未成年的少年時代為「豆蔻年華」)。杜甫《贈別》詩中有「娉娉裊裊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束發是男子十五歲(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紮成一束)。《大戴禮記》中有「束發而就大學」。 及笄指女子十五歲,古代女子到了十五歲後,就把頭發盤起來,並用簪子夾住,表示已經成年。《禮記》中有「(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弱冠是